欢迎访问河南省行政审批和政务信息管理局网站!

河南省人民政府

首页 > 要闻动态 > 他山之石

【打印】

【字体:

河声丨“高效办成一件事”,政务服务改革的“关键一跃”

时间:2025-07-11 来源:大河网

  在贵州某县政务大厅,准备开餐馆的老王只用了15分钟填表,两天后就拿到了所有证照。这让他想起十年前表哥开店时,前后跑了七八个部门,光材料就交了二十多份。如今这样的变化正在全国上演:新生儿家长不用再为落户、医保、疫苗跑断腿,身后事办理不再让悲痛中的家属面对繁琐手续,企业开办进入“分钟级”时代……这些看似微小的改变,背后是一场静悄悄的政府革命。

  这场革命的核心,是把群众眼中的“一件事”,从政府部门的“多件事”中解放出来。过去我们办事,常要面对这样的场景:明明只是开个小店,却得在工商、食药监、消防等部门间来回奔波;明明只是给孩子办出生证明,却要辗转医院、派出所、社区多个地方。这种碎片化服务就像让群众在迷宫里找出口,每个转角都可能遇到“材料不齐”的提示牌。现在改革做的,就是拆掉部门之间的围墙,把迷宫变成一条直达通道。

  浙江的社保卡能当图书馆借书证用,山东医院实现“边看病边结算”,江苏公租房申请材料砍掉一半……这些鲜活案例告诉我们,真正的改革不在文件里,而在老百姓的切身感受中。北京某三甲医院推出的“两证联办”服务,让新手爸爸张先生印象深刻:“孩子出生当天,预防接种证和出生医学证明在产房就一起办好了,护士还提醒我手机扫码就能办医保。”这种服务就像把办事窗口搬到群众家门口,甚至直接送到手边。

  但人们也担心:这样的好政策会不会是“一阵风”?某地曾推行“一窗通办”,结果人员调动后服务又退回老路。

  日前,国务院办公厅印发《关于健全“高效办成一件事”重点事项常态化推进机制的意见》,对进一步优化政务服务、提升行政效能,健全常态化推进机制作出部署。

  这次《意见》给出的答案是建立常态化机制,把改革成果用制度固定下来。就像做菜不能只靠厨师手艺,更要靠标准化的食谱和流程。江苏公租房申请时限压缩50%以上能持续见效,正是因为有制度保障。这种“改革+制度”的组合拳,让好政策不再依赖领导重视,而是成为日常规范。

  技术的影子无处不在,却让群众感受不到它的存在。深圳企业主李女士通过“秒报秒批”系统完成注册时,并不知道后台有7个部门的数据在实时交换。就像用电不用知道发电厂在哪,好服务就该这样“无感”实现。但技术永远只是工具,某地曾花重金建智能大厅,却因部门数据不共享沦为摆设。真正的智慧政务,应该是让数据多跑路、群众少跑腿的实在效果。

  站在街头早点摊前,看着老板用手机扫码完成所有证照年检,突然明白什么是“治理现代化”——它不在宏大的口号里,而在这些具体而微的改变中。当政府不再让群众适应自己的管理逻辑,而是主动调整服务方式来适应群众需求,这种主客易位才是最深层的变革。就像烹饪,最高境界不是炫技,而是让食客尝不到调料却觉得恰到好处。

  政务服务没有终极版,只有升级版。从“能办”到“好办”再到“易办”,这场改革还在路上。但我们已经看到可喜的变化:在某地政务服务中心,最显眼位置挂着“找茬窗口”的牌子;在浙江,“您‘码’上说,我马上办”的标识贴在每个办事窗口。这些细节透露的信号很明确——评判服务的标准,正在从“领导满意”转向“群众满意”。

  公章跑起来,群众就能歇歇脚。当“高效办成一件事”从特殊待遇变成日常标准,我们收获的不仅是办事便利,更是一个政府对人民的诚意。这种诚意,终将转化为每个人生活中可触可感的温度。就像那位在“身后事”联办窗口前落泪的家属所说:“没想到这时候,是政府帮我卸下了最沉的担子。”或许,这就是治理现代化最朴素的注脚。(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丁慎毅)

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

【关闭当前页面】